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老人星1000年9月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咸平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泰州市
臣锡言:今月十六日进奏院录到宰臣与百寮诣东上閤门拜表贺老人星见,并批答者。
伏以圣君御历,自膺万寿之期;
上帝垂祥,方协千龄之运(中贺。)
臣闻动天以德,由诚信发于中;
与日齐明,谓照临迨于下。
伏惟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陛下纂承二圣,勤劳万几。
以大舜仁孝之心,嗣守洪业;
以轩皇清静之理,抚安生灵。
时当太平,物遇至化,和气所感,殊祥遂臻。
南极见乎寿星,东璧灿其垂象,应秋分之日,当夜朗之时。
兆民式瞻,仰黄明润大之色;
太史伏奏,还祉祐昭彰之符。
《洪范》休徵,一曰富,二曰寿。
陛下富有万国,寿比南山。
宰臣百寮,既献华封之祝;
微臣外任,但怀子牟之心。
魏阙来归,将觐于三载;
尧樽上寿,阻与于千官。
出斋日喜皇甫十早访842年 唐 · 白居易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三旬斋满欲衔杯,平旦敲门门未开。
除却朗之携一榼,的应不是别人来。
偶作寄朗之 唐 · 白居易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分司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斗醲乾酿酒,誇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醉吟先生838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醉吟先生者。
忘其姓字乡里官爵。
忽忽不知吾为谁也。
宦游三十载。
将老。
退居洛下
所居有池五六亩。
数千竿。
乔木数十株。
台榭舟桥。
具体而微
先生安焉。
家虽贫。
不至寒馁。
年虽老。
未及昏耄。
性嗜酒耽琴淫诗。
凡酒徒琴侣诗客。
多与之游。
游之外栖心释氏。
通学小中大乘法。
僧如满为空门友。
平泉韦楚为山水友。
彭城刘梦得为诗友。
安定皇甫朗之酒友
每一相见。
欣然忘归。
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
凡观寺邱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
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
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
居守洛川洎布衣家以宴游召者。
亦时时往。
良辰美景
或雪朝月夕
好事者相遇。
必为之先拂酒罍。
次开诗箧
诗酒既酣。
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
若兴发。
命家僮调法部丝竹。
合奏霓裳羽衣一曲。
若欢甚。
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
放情自娱。
酩酊而后已。
往往乘兴履及邻。
杖于乡。
骑游都邑
肩舁适野。
舁中置一琴一枕。
陶谢诗数卷。
舁竿左右悬双酒壶。
寻水望山。
率情便去。
抱琴引酌。
兴尽而返。
如此者凡十年。
其间赋诗约千馀首。
岁酿酒约数百斛。
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
或讥之。
不应。
至于再三。
乃曰。
凡人之性鲜得中。
必有所偏好。
吾非中者也。
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
以至于多藏润屋。
贾祸危身。
奈吾何。
设不幸吾好博奕。
一掷数万。
倾财破产。
以致于妻子冻馁。
奈吾何。
设不幸吾好药。
损衣削食。
鍊铅烧汞。
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
奈吾何。
今吾幸不好彼。
而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
放则放矣。
庸何伤乎。
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
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
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
遂率子弟入酒房。
环酿瓮。
箕踞仰面。
长吁太息曰。
吾生天地间。
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
而富于黔娄。
寿于颜渊
饱于伯夷
乐于荣启期
健于卫叔宝
幸甚幸甚。
馀何求哉。
若舍我所好。
何以送老。
因自吟咏怀诗云。
抱琴荣启乐
纵酒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
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
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
尽为閒日月。
吟罢自哂。
揭瓮拨醅
又饮数杯。
兀然而醉。
既而醉复醒。
醒复吟。
吟复饮。
饮复醉。
醉吟相仍。
若循环然。
繇是得以梦身世。
云富贵。
幕席天地。
瞬息百年。
陶陶然。
昏昏然。
不知老之将至
古所谓得全于酒者。
自号为醉吟先生
于时开成二年
先生之齿六十有七。
须尽白。
发半秃。
齿双缺。
而觞咏之兴犹未衰。
顾谓妻子云
今之前吾适矣。
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卦变论 南宋 · 王炎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一、《双溪集》卷四、《新安文献志》卷三一
卦变之说,谓《乾》、《坤》为父母,而《姤》、《复》为小父母。
六画成卦,凡一阳五阴皆自《复》变,一阴五阳皆自《姤》变,二阳四阴皆自《临》变,二阴四阳皆自《遁》变,三阳三阴皆自《泰》变,三阴三阳皆自《否》变。
其说不闻于先儒而言于邵氏,至汉上朱氏从之。
且《乾》、《坤》为父母,其交则为三男三女。
《复》卦上《坤》下《震》,《震》乃《乾》一索而得男。
《姤》卦上《乾》下《巽》,《巽》乃《坤》一索而得女。
若《复》、《姤》为小父母,则《姤》有《乾》,《复》有《坤》,《乾》、《坤》反系《复》、《姤》所生,而《震》、《巽》二卦亦非出于《乾》、《坤》,不知从何而来?
且夫子彖《易》,尝言刚柔之变,惟《贲》尤详,曰:「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
诸家即曰《贲》自《泰》来,盖祖氏说也。
然《贲》上《艮》下《离》,《坤》体得《乾》一刚而成《艮》,是谓「分刚上而文柔」。
《乾》体得《坤》一柔而成《离》,是谓「柔来而文刚」。
刚柔相反,出于《乾》、《坤》之变。
夫子之言如此,未闻其言《泰》变为《贲》也。
且《杂卦》首曰《乾》刚《坤》柔,自《乾》、《坤》生六子,则刚柔相杂,故六十四卦其刚皆出于《乾》,其柔皆出于《坤》。
刚来下柔为《随》,柔进上行为《晋》,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为《涣》,皆刚柔之变也。
且《随》上《兑》而下《震》,初上二爻不变则为《乾》、《坤》,变则《坤》之初居上而为《兑》,乾之上居初而成《震》,故曰「刚来而下柔」。
《晋》上《离》而下《坤》,《离》卦在上,六五以柔而居君位,故曰「柔进而上行」。
《涣》上《巽》而下《坎》,《坎》得《乾》之刚而为中爻,今居二而得中,是谓「来而不穷」。
《巽》得《坤》之一柔而为初爻,今居四而附五,是谓「柔得位而上同」。
然则,凡卦二阴二阳变于《临》、《乾》,三阴三阳变于《泰》、《否》,夫子未尝言是,氏之徒言之,诸家皆从其说,此吾所未晓也。
朱子发用卦变以解经,至《无妄》而力主其说,且曰《无妄》上《乾》下《震》,若《震》一爻其刚自《乾》来,则上卦未尝损《乾》一刚,是卦四刚二柔,自《临》、《遁》而变明矣。
然详观夫子之言,于《随》、于《涣》,皆曰「刚来」,则是上卦一刚来而为初二两爻;
于《无妄》独曰「刚自外来」,加一「外」字,则其初未尝损上卦之一刚也。
盖《大畜》上《艮》下《乾》,则一刚在外,反为《无妄》,则《艮》变为《震》。
或谓《大畜》一刚在内,自外来者自《大畜》而来也。
《序卦》先《无妄》后《大畜》,谓《大畜》刚上,自《无妄》而变可也,谓《无妄》刚自外来,由《大畜》而变,于序先后不合。
殊不知序卦先《无妄》而后《大畜》,《杂卦》又先《大畜》而后《无妄》,谓刚自外来,由《大畜》而变,何不可之有?
其说亦未尽。
盖《无妄》储贰之卦,上《乾》为父,下《震》为长子,不损《乾》之一刚,所以见其父道之全。
《震》为长子,初有一刚,实自《乾》而得之,故夫子加「外」字以别之也。
况反对自与卦变不同,子发以反对为卦变,则尤失之。
氏之学长于占筮,文王之演《易》不专为占筮用也。
静而正心诚意,动而开物成务,《易》皆具焉。
惟以占筮论之,则古人如管辂、郭璞、关朗之徒,足以尽《易》之道矣,不特氏能之也。
读《易》者舍夫子所已言,求夫子所未言,恐非圣人意也。
卦变之说,存而勿论斯可矣。